故事,每个人都写过,甚至是说故事,讲笑话,都不在话下。
但有的人说故事活灵活现,讲笑话令人捧腹,这里面的顶尖人才竟能以此为业,当作家、做编剧、演脱口秀,甚至是做导演拍电影儿,这就是更复杂、更丰富的艺术了。
我等凡人,接触得多了,自然是心向往之,竟也出现了我是不是也能做到的妄想。
语文课
初高中的时候非常不喜欢语文课,觉得这门课实在是没什么必要。看文章就要总结主旨——本文叙述了······的故事,表现/批评/歌颂了······的思想,抒发作者······的感情;再分析这一段话在文中的作用——抒发了······的感情,表达了······的思想,篇末点题,照应开,升华主旨,画龙点睛;写作文就是三段式——龙头凤尾猪肚身。这样的语文,窠臼缠身,叫人实在喜欢不起来。
即便如此,在偶尔气氛轻松的课堂,还是让我瞥见了语文的瑰丽一角。还记得语文老师在讲白描写作手法时陶醉的样子:
1 | 天净沙·秋思 |
“多美的诗句呀,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这九个名词,构成这样一幅苍凉寂寥的秋景图,作者有没有写一个哀呀、悲呀?但这画里的悠悠哀愁是不是油然而生?”,这就像是一种无中生有的魔法,我不禁为之惊叹。
由此又回想了许多,基本的表现手法:托物言志(托物喻人)、欲扬先抑、衬托(烘托)、夸张讽刺、借景抒情、前后照应、对比等;基本的修辞手法:比喻、排比、拟人、夸张、借代、反问、设问、对偶、反复等。基本的叙事方式:顺叙、倒叙、插叙等等。
如今回想起来,所有这些,对于文章阅读、文档编写确实具有很大的帮助,语文课实确实是非常有必要。
所以在我眼中,初高中的语文就是一直在这样的裹足前行,这也导致了现在的高中生基本上不具备写短篇小说或者散文的能力。应试教育的作文是不鼓励写故事的,也不鼓励写散文,标准答案是议论文。这极大的限制了学生的想象能力,看故事的能力是有了,写故事的能力却大打折扣。
那么你,是怎么想到要当一个作家的呢?
读书
小时候家里只有零零散散的几本书。记得有一本老故事书,书头和尾都不翼而飞,书页黄黄的散发着干草味儿,里面的故事也差不多和书一样的老,里面讲了叫花鸡、竹叶青的起源,还有一堆子苦农民、穷秀才的故事。另外有一本叫《精明人聪明人明白人》的心灵鸡汤,每一个道理后面都附一个故事做说明,里面有不少脑洞。
这两本书都很好,都能叫人知道点儿什么东西,或者让人会心一笑。有时候我发现这些书中的故事和道理就算是爸爸妈妈妈也不见得都知道,有的还要我来讲给他们听,实在是新鲜。
到了初中,为了让我远离现在的小伙伴,我妈把我安排到了离家很远的一个寄宿中学。在我们这个小县城,中学孩子混在一起很容易学坏,打架斗殴,抽烟上网的比比皆是,甚至大人的素质也不算高,有的完全就是反面教材。在这个时期,《论语》对我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它在我还不知好歹的年纪里,给我树立了一个三观极正的道德榜样,它是我在这样一个混乱复杂的环境中还能不偏不倚的成长的根本原因。
就这样,读书这个习惯我便保留了下来,大学乃至工作以后也一直在读书。越来越觉得读书是一件顶有意思的事儿,这里面有数不尽的悲欢离合,也有超离现实的奇思妙想,才明白“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是古人诚不相欺。
另外,在阅读的时候人自然会有所想,有所得,如同一场隔空对话,脑子里在激战,时不时就会有新的想法蹦出,提高也就在这不经意间。也就是说,只要开始读书,思考进步就会自然发生,这就是开卷有益,也叫做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
不断的阅读,不断的思考,进而也会触发让你去做更多的事情。也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我诞生了想要自己写作的念头。
创作
语文课只给了我们看故事的能力,那么写故事的能力从何而来呢?
那当然就不能指望语文课啦。初中开始有了手机,电子书在同学间迅速的传播开来,不知从何而来,手机里居然有了一本《灵山》(这可是禁书),书的第一句话便把我深深的吸引住了:
1 | 《灵山 第一章》 |
第二人称的视角,自然地激发了想象,如同亲身经历。我的家乡也正落在这样的南方小城之中,车站这样的场景我自然见过不止一面,却没有这样的文笔,写的如此具体却不失美感,跳脱但又那么入味儿,把平凡的生活道出了人生的意味。这种高级的味道,你尝到了便难以忘记。
甚至有一阵子,我写作文的时候也迷上了使用第二人称,仿若也有了使读者身临其境的能力,不知道我的语文老师有没有感觉到,哈哈哈。
《灵山》中人称的使用,字里行间朴质的感觉就此烙印在了我的脑海。我明白了,如同小草一样,写作的养分就得从其它的作品中汲取。
那就聊一下这些年我的一些所悟所得。
不要自我冲突
我看的第一部小说便贯穿了我的初、高中生涯——《凡人修仙传》。
1 | 《凡人修仙传》第一章: |
小说在开头便把我吸引了,“黑屋顶”、霉味、“打呼声”、“唠叨埋怨声”、“啪嗒啪嗒的抽烟声”,我仿如是身临其境,出现在这样一个遥远山村的小山村,看着眼前的黑屋顶,闻着被子里的霉味儿,听着耳边的大呼声、父母在隔壁隐隐约约的叨唠声。
《凡人修仙传》呈现了大量中国意境的修仙元素,符纸、仙丹、阵法,众多的法器法宝、仙境秘境、无数次的斗法。所有这些,不仅和小时候的神话故事有机的结合,同时又更为具体,更拉近,简直是手不释卷。主人公小心谨慎、步步为营的性格不仅是故事成立的必要条件,更是对年少的我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至今,它仍然是我最喜爱的玄幻小说。
另外还看了很多其它的网络小说,我发现修仙作品的作者总需要打造了一个全新的世界,其中修炼等级、派系划分等是作者构想的,与人有关的,则大部分还是现实规则的映射,不然读者就不会有代入感了。
每部作品都是一个新世界,这是关于写作的一个十足魅力的宣传语。
世界设定一般会在故事发生之前交代清楚。随着看的小说越来越多,作品质量参差不齐,我发现有的小说会出现违反自己设定的事情,出现不符合现实规则的情况。就像程序里的Bug,一到这儿就会让人出戏。
于是我发现了关于写作的第一条自我忠告:每部小说都有自己的设定,也就是世界观,千万不要自我冲突。
提出一条基本理论
大学同学忠毅是一个狂热的科幻迷,在他的强烈安利之下,拜读了刘慈欣的著作——《三体》,很快我也加入了安利的对列。
《三体》是一部充满了科技美感的硬科幻,其中有许多的爆点,例如三体世界、智子、降维打击等等,但在写作手法上,令我印象深刻的就是其先提出一条基本理论的手法。
1 | 《三体Ⅱ 黑暗森林》——序章 |
罗辑和叶文洁这次会晤,提出的理论便是黑暗森林法则,也就是本书的书名。这种写法类似于侦探小说,作者把这本书的核心尽数交代,却产生了更大的吸引力,如同说谜语,在讲完之后还告诉你,凭你的聪明才智一定能明白的,这简直令人抓狂。
作者就不怕读者猜出来,这么红果果的把秘密暴露出来果真万无一失吗?
当然是不怕啦,因为一部书的关键——故事,还牢牢的攥在作者手里。脱离了故事情节的核心便不怕读者能猜到什么,它们反正还得看故事,即使猜到了也不过是在看完故事之后说一句果然如我所料。再者,这核心部分也不是完全交到读者手中,而是犹抱琵琶半遮面,还藏了一手在后。
这样一来,读者不仅猜之不着,在得知真相之后多半还好惊呼原来如此,真谓之高招也。
哲学
上学时听到过这样一句话,生物的尽头是化学,化学的尽头是物理,物理的尽头是数学,数学的尽头是哲学。
初听来只觉得这套俄罗斯套娃式的理论好玩儿,细思下来竟陷入了这层级之中,脑子里至今仍然觉得哲学是人生最崇高的意义,甚至觉得一个人活着的就是一套哲学,一个人的哲学对了,做什么都对。
故事里的历史沧桑、悲欢离合、奇闻异事,不过是不同哲学间的激烈碰撞。掌握了哲学,也就掌握了故事的法则。
有限和无限
高中学习集合的时候,得到了以下想法:思想是无限的集合;而语言则是一个有限的集合,是思想的真子集;而文字则是一个更有限的集合,是语言的真子集。
直到大学,在了解了无限集的概念之后,才刷新了我对语言和文字的认知。
有一个问题是这样的,有一家酒店,拥有无限个房间,但是现在正好有无限个旅客,每个房间都住了一个旅客,问,现在如果又来了一个旅客,怎么才能住下?
是不是无解啦?其实这个题目里是有一个坑的,那就是无限个房间是住不满的,我们在思考的时候不自觉的会把现实中有限的酒店和这个无限的酒店混为一谈。
从这个小例中,我发现无限集合是不能用有限集合的思考方式去思考的,这其中的差异也不止这一点。
回到语言和文字中来,如是用发音和字数来比,那自然是有限的。但此时我得了灵感——无限得用无限来对付才行,我们自当使用“浩瀚”,“全能”、“无与伦比”、“浩如烟海”这些词来表达无限。
如是,思想无限,则文字无限。
不好的作品
好的作品自然是榜样,以供学习和借鉴,但读不好的作品同样也能有所收获。好作品也会给人高山仰止的感叹,不好的作品却更能给人自信,有什么比“写成这样居然也能年入百万”的信念更能激发写作欲望的呢?
同时,你能知道哪些地方是读者深恶痛绝的,你发誓这些垃圾在我这儿绝对看不到。
我喜爱的《凡人修仙传》是网络小说来的,实则网文是垃圾聚集地,因为按字数收钱,又臭又长是网文的通病,为了卖钱他们什么都干得出来:路人甲乙丙丁,每人都要说一串儿台词;装逼的阿猫阿狗一波接一波,但是主角更能装;一路挖坑挖到了宇宙开天辟地然后填不上的,分分钟让人出戏。我时时心想,我写能比这好一百倍。
故事写作大师班
《故事写作大师班》给所有故事提供了一个框架,这个骨架是所有故事所要注意的所有要素。如下
- 故事前提(用一句话交代你的故事)
故事结构的七大关键步骤
- 角色(每个角色都定位清楚,找出每个角色在协助主角发展中的作用)
- 主题(你的世界观,将意念蕴含在故事中表达出来,而不是让角色成为传声筒)
- 故事世界
- 象征网络(“象征”承载了经过高度压缩的意义。象征网络用来凸显及传达角色、故事世界和情节的不同面向)
- 情节
- 场景编排(将每个场景根据情节线和主题进行编排)
- 场景构建与交响乐式的对白
寻找故事前提
- 第一步:写出能改变你人生的东西
- 写出你的“愿望清单”,列出你希望在银幕、书籍或剧场里看到的每一件事情。
- 写出“故事前提清单”,把你想过的每一个故事前提都列出来。
- 在所有的”愿望清单“和”前提清单“中,找出重复出现的核心元素。
- 第二步:探索有哪些可能性(多想一些如果,可能会给故事更高的意义)
- 第三步:找出故事面临的挑战与问题(故事是指引发掘真正故事的路标)
- 第四步:找出故事的设计原则(故事的实际原则 = 故事发展过程 + 独创性的手法)
- 第五步:确定故事意念中最好的角色
- 第六步:思索中心冲突
- 第七步:思索单一因果关系线(强制使用一条故事线,以凝结故事主干;多个主角,那每个故事线都要有一条单一因果关系线)
- 第八步:确定主角可能会有的角色转变
- 第九步:找出主角可能的道德抉择
- 第十步:判断故事对观众的吸引力
一个故事至少有以下七个发展步骤:
- 弱点/需求
- 欲望
- 对手
- 计划
- 对决
- 真实自我的揭露
- 新的平衡点
问题与挑战
老实讲,从程序员到作家的跨度还是挺大的,但不是完全没有借鉴之处。故事的逻辑和程序的逻辑是一样的,它们都需要自圆其说,尤其是在侦探类的小说当中。
驱使程序运行的是语法规则,驱使故事运行的则是心理规则。每个人的心理都是一套规则,当他们相遇就会产生这样或那样的效果,每个人又会发生这样或那样的变化,做出这样那样的事,得到这样那样的结果,生出故事这个东西。
除此之外,便一无是处了,角色塑造能力、场景描写能力、写对白的能力,都是需要锻炼的。
写故事是记录人生,为的是寻找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