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穷查理宝典》中阐述了查理·芒格的思想,在芒格看来,事间万物都是一个相互作用的整体,人类所有的知识都是对这一整体研究的部分尝试,只有把这些知识结合起来,并贯穿在一个思想框架中,才能对正确的知识和决策起到帮助作用。
所以他提倡学习将所有学科(包括数学、物理学、生物学、工程学、心理学、经济学等等)的重要理论相结合,使用多元的思维模型来解决问题。
思维模型,是现实世界复杂系统的某个侧面或局部的规律或近似规律进行表征的工具。使用思维模型,即是使用各领域的专业做法或模式,事半功倍。当使用多元思维模型时,避免了单思维模型的片面性。
在我看来,这也符合道。
《周易》中表达了万事万物都在变化和发展的思想,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东西会转变为另外一个东西,就叫做易。而这个变化的轨迹就可以用道来形容。
《周易》使用六十四卦来演算,使用阴阳的概念,表达事务的吉凶起伏;同一卦六条爻辞表示不同时间、阶段事物的发展状态。这不就是一种思想框架吗,作为古代的科学来指导人们的生产生活。
这里讲的多元思维模型,就是交织在现代社会和现代科学的道。
现代科学
对照实验
对照实验方法是通过比较事物的异同点而揭示其属性的一种科学实验方法。
通过将实验分为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组群,其中一个是对照组,做为比较的标准;另一个或几个是实验组,控制实验组的单一变量,得出单一变量对实验的结果的影响。
这是人们最常使用的实验方法。
哲学
第一性原理
第一性原理又称“第一原理”。是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提出的一个哲学术语:“每个系统中存在一个最基本的命题,它不能被违背或删除。”
欧几里得的《几何原本》是应用第一原理的典范,《几何原本》使用了5条公理、5条公设、23个定义,来证明467个命题。所有的命题都是从确定的、不需证明的基本命题即公理演绎出来的。对命题的每个证明必须或者以公理为前提,或者以先前就已被证明了的命题为前提,最后得出结论。
除此之外,许多系统都使用了第一原理的思想。如笛卡尔的“我思故我在”,道家的“道法自然”,计算机系统的01编码。
埃隆·马斯克曾在采访中提到自己特别推崇“第一原理”思考法:“通过第一原理,我把事情升华到最根本的真理,然后从最核心处开始推理……”
“我们运用第一性原理,而不是比较思维去思考问题是非常重要的。我们在生活中总是倾向于比较,对别人已经做过或者正在做的事情我们也都去做,这样发展的结果只能产生细小的迭代发展。第一性原理的思想方式是用物理学的角度看待世界,也就是说一层层拨开事物表象,看到里面的本质,再从本质一层层往上走。”
存在主义
我们老是说时间是线性的,但其实时间是一种运动。没有时间,一切都是运动。回归到运动本身,就是存在,时时刻刻的存在。
我们有年龄顾虑也好,焦虑也好,跟社会有关,因为我们对未来有想象,也对过去怀念。但其实没有过去,也没有未来,存在就是不断的运动。你回归到身体本身,不断的皮肤脱落,心脏每刻都在跳动,都是运动。所以,1岁也好、80岁也好,是一样的。
为什么有的人到40岁心态很年轻,还有老顽童,而有些人20多岁就感觉心态老了?这是我们整个社会的现象,我们社会的价值观也好,意识形态也好,会告诉你这个人已经过了30岁了,该有一些危机了,年龄的、身体的、机能的……这些东西是没有意义的,每个存在都是具体的、不同的,所以这些东西不断的被证明或者证伪,要回到存在本身:没有时间。时间只是方便我们去梳理自己,方便我们去给所谓的未来一个约定,但是其实是没有未来的,只有运动。之所以明天又要来了,太阳会升起来,是地球产生了运动,运动产生空间,时间是这样产生的。
经济学
资源是稀缺的,人们面临权衡取舍
资源的稀缺性是指相对于人类无限增长的需求而言,在一定时间与空间范围内资源总是有限的,相对不足的资源与人类绝对增长的需求相比造成了资源的稀缺性。
为了得到一件东西,我们通常就不得不放弃另外的东西。
机会成本
由于人们面临取舍,所以作决策就需要比较可供选择的行动方案的成本和收益。
一种东西的机会成本是为了得到这种东西所放弃的东西。
人们会对激励做出反应
由于理性人通过比较成本和收益做出决策,所以他们会对激励做出反应。
例如,当苹果价格上涨的时候,人们决定少吃苹果。同时,苹果园决定加大苹果种植面积。换言之,市场上的价格对消费者和生产者都产生了激励。
贸易可以使每个人的状况都变得更好
假使有原始社会的两个部落。
假设一,部落A只会生产土豆,部落B只会生产牛肉,那么通过交易,两个部落都可以同时拥有土豆和牛肉,即这两个部落可以同时从交易中获利。
假设二,部落A、B都能自己生产土豆和牛肉,1年中一半时间种土豆,一半时间养牛。目前部落A 1年能生产100Kg土豆,10头牛;部落B 1年能生产300Kg土豆,5头牛。部落A、B加起来是400Kg土豆和15头牛。此时如果他们把一般的时间放在自己擅长的生产上,部落A全年养牛,一年就能养20头牛,部落B全年种土豆,一年就能产600Kg土豆。再通过交易分配,各自都能分到300Kg土豆和10头牛。
绝对优势/比较优势
如果部落A养牛和种土豆都比部落B好呢,例如部落A一年能产300Kg土豆,10头牛,而部落B一年能生产100Kg土豆,5头牛。那此事,部落A还有和部落B交易的必要吗?
回答这个问题需要使用到比较优势。
当比较个人、企业或国家的生产效率的时候,经济学家用绝对优势。如果生产者生产一种物品所需要的投入较少,就可以说该生产者在生产这种物品上有绝对优势。
在我们的例子中,时间是唯一的投入,因此我们可以通过比较每种生产所需要的时间来确定绝对优势。
部落A,生产1Kg土豆需要$\frac1{600}$年,生产1头牛需要$\frac1{20}$年;
部落B,生产1Kg土豆需要$\frac1{200}$年,生产 1头牛需要$\frac1{10}$年。
所以部落A在生产土豆和牛肉上的效率都要高于部落B。
比较优势是基于机会成本的角度来考虑问题的。机会成本衡量生产者所面临的两种物品之间的权衡取舍。
每个部落如果把生产1Kg土豆的时间拿来生产牛肉的产量就是生产1Kg土豆的机会成本,同理,如果把生产1头牛的时间拿来生产土豆的产量就是生产1头牛的机会成本。
- 部落A,生产1Kg土豆的机会成本是$\frac1{30}$头牛,生产1头牛的机会成本是$30$Kg土豆;
- 部落B,生产1Kg土豆的机会成本是$\frac1{20}$头牛,生产1头牛的机会成本是$20$Kg土豆。
可以看出,部落A在生产1Kg土豆是的机会成本低于部落B,而在生产1头牛的机会成本高于部落B。
尽管一个人有可能在两种物品的生产上都具有绝对优势,但一个人却不可能在两种物品的生产上都具有比较优势。因为一种物品的机会成本是另外一种物品的机会成本的倒数,如果一个人生产一种物品的机会成本比较高,那么,他生产另外一种物品的机会成本必然较低。除非两个人有相同的机会成本,否则一个人就会在一种物品上具有比较优势,而另外一个人将在另外一种物品上具有比较优势。
供给与需求
一个市场是由某种物品或服务的卖家和买家组成的。卖家决定了供给,而买家决定了需求。
需求曲线
一种物品的需求量是买家愿意并能够购买的该种物品的数量。价格和需求量的关系可以使用需求曲线来表示。
以冰淇淋为例,我们列出一个假定的价格和需求量的关系表:
冰淇淋的价格(元) | 冰淇淋的需求量(个) |
---|---|
0 | 12 |
5 | 10 |
10 | 8 |
15 | 6 |
20 | 4 |
25 | 2 |
30 | 0 |
其需求曲线如下:
上图反应了随着价格的升高,人们的需求量越小的趋势。
这个函数在坐标系中,可能会出现以下几种可能的移动情况:向上平移、向下平移、向左平移、向右平移、斜率绝对值变大、斜率绝对值变小。
- 向上平移,同样的价格,需求量增加了。人们的工资水平上升、买家数量增加、互补品(如奶昔)的价格下降可能导致此情况。
- 向下平移,同样的价格,需求量减少了。人们的工资水平下降、买家数量减少、替代品(如雪糕)的价格下降都可能导致此情况。
- 向左/右平移,价格变动不影响需求量。这种情况较少,必需品一定幅度的价格变动可能会出现这种情况。
- 斜率绝对值变大,价格对需求量的影响越大,就说此种物品的需求富有弹性,奢侈品往往富有弹性。
- 斜率绝对值变小,价格对需求量的影响越小,就说此种物品的需求缺乏弹性,必需品往往缺乏弹性。斜率最小,即平行时,弹性为0,俗称刚需,越小越刚。
供给曲线
一种物品的供给量是卖着愿意并能够出售的该物品的数量。价格和供给量的关系可以使用供给曲线来表示。
假定一个冰淇淋的价格和供给量的关系表:
价格 | 供给量 |
---|---|
0 | 0 |
5 | 1 |
10 | 2 |
15 | 3 |
20 | 4 |
25 | 5 |
30 | 6 |
其供给曲线如下:
同样,这个函数在坐标系中,也可能会出现以下几种可能的移动情况:向上平移、向下平移、向左平移、向右平移、斜率变大、斜率变小。
- 向上平移,价格不变,供应量增加。原料价格下降、技术改进可能导致此情况。
- 向下平移,价格不变,供应量增加。原料价格上涨可能导致此情况。
- 向左/右平移,价格变动,供应量不变。这个估计不大会发生。
- 斜率变大,价格的变动,对于供给量的影响大。说明物品易于制造。
- 斜率变小,价格变动,对于供给量的影响小。说明物品难于制造。
供需均衡
供需均衡表示在某个价格时,买者愿意且能够购买的的物品数量正好与卖着愿意且能够出售的数量相等。此时的价格叫均衡价格,此时的数量叫均衡数量。
我们把上面的需求曲线和供给曲线合起来:
从上图可以看出,此时的均衡价格是20,均衡数量是4个。
如果现在冰淇淋的价格为30,供给量大于需求量,此时物品存量过剩,也被称为超额供应。
如果现在冰淇淋的价格为10,供给量小于需求量,此时物品短缺。
根据经验可以知道,当物品过剩的时候,商家卖不出东西必定降价,而物品短缺的时候,买家为了买东西必定有人愿意加价。
所以最终物品价格将回到均衡价格。
复利
复利(Compound Interest),是指在计算利息时,某一计息周期的利息是由本金加上先前周期所积累利息总额来计算的计息方式,也即通常所说的“利滚利”。
复利的计算公式是:$S=p(1+i)^n$,$p$是本金,$i$是利率,$n$是累积周期。
经济复利
假如现在你有1万块,按照年化10%的投资收益率计算,一年下来也不过1000的投资收益。把这1000块放到1年里来体现,每天也就2-3元的收益,对很多人来说都没有多大的吸引力。
年 | 总资金(万) |
---|---|
5 | 1.61 |
10 | 2.59 |
15 | 4.18 |
20 | 6.73 |
25 | 10.83 |
30 | 17.44 |
估算可以使用70法则,即用70除以你的年化复合收益率得到的结果就是你的资产翻番所需要的时间。
年化率为10%,那么7年就是2万,14年就是4万,21年就是8万,28年就是16万。
知识复利
- 每天毫无进步:$1.00$
- 每天进步一点点:$1.01^{365}=37.78$
- 每天退步一点点:$0.99^{365}=0.025$
- 三天打鱼两天晒网:$(1.01^3*0.99^2)^{73}=2.04$
每天坚持看半个小时书或者学习,也许一天两天,你和别人的差别无法显现出来,但经过多年的日积月累,差异会很大。
其他
当然,复利还能体现在身体健康、人脉关系、行业工作经验等许多方面。
规模优势
规模优势理论说明的是这样一种现象,你生产的商品越多,你的产品就越有优势。这在商业上十分重要。
从成本上规模优势有利于降低成本。
在加工生产时这个效应十分明显。例如,如果你打算建造一个油罐,随着油罐的增大,油罐表面所需要的钢铁以平方的速率增加,而油罐的容量以立方的速率增加。也就是说,当你扩建油罐时,单位容积的建造成本随着规模的扩大而减小。
就我所在的公司在生产的时候也遇到了这个问题,当量小的时候只能使用人工,成本高昂,工厂还不愿意配合;而量大的时候可以使用模具、自动化机器等,成本大幅度减少,工厂还求着你给他单子。
从用户效应上,有很多产品是多边的,如电话、QQ等,1个人使用的时候是没有用的,用的人越多,产品对用户越有价值。
多边关系的规模优势是巨大的,这种规模优势犹如一张蜘蛛网,不仅对已经在网络上的用户具有粘性,由于使用的人越多对用户的价值越大,所以这张网还会捕捉所有路过的生物。
例如90后一开始都是使用QQ通信的,后来微信靠语音发送成功拿下了中老年人,现在90后也不得不使用微信,即使微信的很多功能并不如QQ便捷。
损失厌恶
损失厌恶是指大多数人面对同样数量的收益和损失时,认为损失更加令他们难以忍受。
当你拥有第一个1000元的时候,你十分地兴奋;当第2个1000的时候,就没有第一个1000那么令人兴奋了。可以使用下面这样一个幸福感曲线来描述这个现象:
现在,你和人打赌猜硬币,谁猜对了就可以获得对方的1000。对于一个风险厌恶者来说,失去1000的痛苦大于赢1000的快乐。如下图:
损失厌恶基于心理学的贝勒定律,说的是当人经历强烈的刺激后,再施予的刺激对他来说也就变得微不足道,即第一次大刺激能冲淡第二次的小刺激。
可以解释阿伦森效应(指随着奖励减少而导致态度逐渐消极,随着奖励增加而导致态度逐渐积极的心理现象),禀赋效应(指当个人一旦拥有某项物品,那么他对该物品价值的评价要比未拥有之前大大提高)。
心理学
自我服务偏见
当我们在加工和自我有关的信息时,会出现一种潜在的偏见。我们总是将成功与自我相联系而刻意避开失败对自我的影响,以此保持良好的自我形象。
首先,自我服务偏见对于大多数人是有利的,它有助于人保持一个好的心情和积极的态度。
那么,自我服务偏见有什么危害呢?
- 盲目乐观(对未来的预期 < 实际情况;预估自己的能力 < 能胜任的能力)
- 贬低他人(会不自觉的贬低他人,以得出自己比大部分人好的结论)
- 侥幸心理(相信自己能幸免于难的概率 < 实际能幸免的概率)
- 虚假普遍性(当你这么想/做的时候,觉得大部人都是这样的,尤其在解释自己的缺点时)
- 虚假独特性(认为自己独特,并受人关注)
- 自我妨碍(夸大对手/难度给自己找失败的理由)
盲目乐观再进一步就是盲目自大了,自觉高人一等而不再接受”低等人”的建议和批评。盲目自大的人因为盲目而自大,因为自大而盲目。
所以,认识自我服务偏见,我们才能客观的认识自己,认识他人。
登门坎效应
又称得寸进尺效应,是指一个人一旦接受了他人的一个微不足道的要求,为了避免认知上的不协调,或想给他人以前后一致的印象,就有可能接受更大的要求。这种现象,犹如登门坎时要一级台阶一级台阶地登,这样能更容易更顺利地登上高处。
期望效应
亦称“罗森塔尔效应”。1968年由美国罗森塔尔等在《课堂中的皮格马利翁》一书中提出。认为教师对学生的期望,会在学生的学习成绩等方面产生效应。如教师寄予很大期望的学生,经过一段时间后测试,他的学习成绩比其他学生有明显提高。因此效应与希腊神话中皮格马利翁的故事相似,故名。
期望效应有四个理论基础:
- 一是罗杰斯人本主义理论,该理论强调学生积极看待自我的能力。学生是具有主动性的个体,可以通过外部力量尤其是教育者的激励变得更完善。
- 二是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马斯洛认为人的需要是多层次的,而需要与激励内在统一,个体的内在需要和外部激励相结合可以增强个体动机强度,达到激励效益。而期望与赞美是满足需要、激励人自我实现的有效方式。
- 三是巴甫洛夫的阳性强化法,该理论认为,人们会因奖励而加强为他人所赞赏的行为;因惩罚而减少不为人们所认同的行为。当“阳性强化法”被用于教学中,期待效应就会显现。
- 四是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该理论认为,强化是使学习行为表现的必要因素。教师的激励对学生的行为形成外部强化。学习除了强化外,还可以通过观察获得,因此,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的对象,要从激励和自身榜样两方面关注自身行为。
首因效应
由美国心理学家洛钦斯首先提出的,也叫首次效应、优先效应或第一印象效应,指交往双方形成的第一次印象对今后交往关系的影响,也即是“先入为主”带来的效果。
虽然这些第一印象并非总是正确的,但却是最鲜明、最牢固的,并且决定着以后双方交往的进程。如果一个人在初次见面时给人留下良好的印象,那么人们就愿意和他接近,彼此也能较快地取得相互了解,并会影响人们对他以后一系列行为和表现的解释。
反之,对于一个初次见面就引起对方反感的人,即使由于各种原因难以避免与之接触,人们也会对之很冷淡,在极端的情况下,甚至会在心理上和实际行为中与之产生对抗状态。
近因效应
近因效应是指随着多种刺激的出现,我们的印象形成主要取决于最新出现的刺激。
在一段亲密关系中,随着相处时间越来越长、刺激越来越多,那么近因效应就会代替首因效应,后来者居上。
这也就不难解释,为什么和平分手带给双方的回忆会更美好,而撕破脸分开的两人,日后想起来对方也会怨恨得咬牙切齿。
破窗效应
心理学的研究上有个现象叫做“破窗效应”,就是说,一个房子如果窗户破了,没有人去修补,隔不久,其它的窗户也会莫名其妙的被人打破。
一面墙,如果出现一些涂鸦没有清洗掉,很快的,墙上就会布满了乱七八糟,不堪入目的东西。一个很干净的地方,人会不好意思丢垃圾,但是一旦地上有垃圾出现之后,人就会毫不犹豫的丢垃圾,丝毫不觉羞愧。
任何坏事,如果在开始时没有被阻止,形成风气后,改也改不掉,就好像河堤,一个小缺口没有及时修补,可以崩坝,造成千百万倍的损失,这是一个指数级进行的“失序”过程。
责任分散效应
这是一条能够保命的心理学知识,但希望你永远都用不上。
有很多旁观者时,救助的责任分散在了每个人的身上,每个人都会觉得“这么多人,我没有当出头鸟的责任”,而只有一个人时,他会感到沉重的救助责任,便更有可能提供帮助。
所以遇到危险时,喊“救命”是没有太大用处的,说出离你最近的那个人的特征并求助更有希望得到救助,比如大喊“穿红衣服的卷发男生,求你救救我”。
间歇性强化
这个概念是心理学家斯金纳在一次实验中发现的,他将三只猫放在三个不同的装置中,第一只猫触动按钮就会给猫粮,第二只猫即使触动按钮,也是随机给猫粮,第三只猫触动按钮也不给猫粮,实验结果是,第二只猫触动按钮的频率最高。
在一段感情中,这种随机性的奖励也能提高恋人的积极性,如果他每次找你,你都有求必应,久而久之他自然会觉得这种感情毫无挑战性,产生懈怠心理;但如果你每次都让他失望而归,他便容易直接放弃。
只有随机给出回应,才能让对方猜不透你的内心,每次都抱着跃跃欲试的心态去找你,但又不确定是否会回应,就像赌博一样让人上瘾。这样,就会有源源不断地新鲜感,对你欲罢不能。
间歇性强化是一种最聪明的“驯服”方法,可适度使用。
巴纳姆效应
星座性格其实是一种“巴纳姆效应”,巴纳姆效应指当你面临一个非常模糊的人格描述时,会不由自主地把自己代入进去。
根据星座对人的描述就是这样,每个星座只是描绘了人类复杂内心的一部分,并且十分模糊,绝大部分人会觉得“好准啊”,是因为人是多面的,觉得被戳中也很正常,其实这些东西放在谁身上都适用,认清这个效应,可以避开很多套路。
晕轮效应
我们在认识事物时,很可能会出现“爱屋及乌”的思维定式,在一个人有某种优点时,我们会把这种正面印象扩散到其他方面,人们在对一个人的某一点有很强的正面印象时,常常不会主动思考这个人其它方面是不是也如此正面,而是习惯性觉得也必定很优秀。
这样的心理叫做“晕轮效应“,像是月亮的光环,模糊而不真实。
我们在看待一个人或一件事的时候,要警惕晕轮效应,这会使人失去客观的判断,我们通过一件事只能看到这件事本身,就像我们不能通过一个人私生活的状态就否定他的专业能力,我们也不能通过一个人的专业能力就冒然肯定他的人品。
墨菲定律
越害怕的事情越容易发生,口袋装着刚买的手机,在公交车上生怕被盗,每隔一段时间就去查看手机是否还在,这一举动引起了小偷的注意,最终手机被偷走。
就因为害怕发生,所以会非常在意,注意力越集中,就越容易犯错误,这就是著名的墨菲定理。
杜根定律
杜根定律:强者不一定是胜利者,但胜利迟早都属于有信心的人。
换句话说,你若仅仅接受最好的,你最后得到的常常也就是最好的,只要你有自信。一个人胜任一件事,85%取决于态度,15%取决于智力,所以一个人的成败取决于他是否自信,假如这个人是自卑的,那自卑就会扼杀他的聪明才智,消磨他的意志。
青蛙法则
把一只青蛙放在一个盛满凉水的容器里,然后慢慢地给容器加热,控制在每两天升温一度的状态。那么,即使水温到了90°C——虽然这时青蛙几乎已经被煮熟了,它也不会主动从容器中跳出来。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未雨绸缪是人们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但真正能做到的却不多,人类天生有一种惰性,不到迫不得已,就不会去改变现状。
但如果一个管理者、一个部门、一个单位失去了必要的刺激,处在一种安逸的工作氛围中而不自觉,那么等危机真正到来时,就来不及了,青蛙法则告诉我们的,也正是如此。
面试技巧
在面试之前,提前到达面试地点,在外面跟陌生人聊20分钟,这会让你的大脑感觉自己对这个环境是熟悉的,从而让你更有自信。
假装开心法则
心情低落,不开心?尝试假笑,让你的大脑以为你真的很开心。人的大脑和身体会同时交换反馈,最后,假笑会跟真笑一样影响类似的神经网络。
这也就意味着,假笑(或其它任何一种表达开心的方式)可以帮助你改善心情,当然,这是针对偶尔的情绪低落,如果是长期抑郁,那就不要假笑了,请寻求专业的帮助。
吊桥效应
吊桥效应是指当一个人提心吊胆地过吊桥的时候,会不由自主地心跳加快。如果这个时候,碰巧遇见另一个人,那么他会错把由这种情境引起的心跳加快理解为对方使自己心动,才产生的生理反应,故而对对方滋生出爱情的情愫。
通过一起做心跳加速的事情让对方对你产生好感,如果对方一直只把你当朋友,而你又想突破的时候,你可以尝试跟他一起运动,一起看恐怖片,一起坐过山车等。
配套效应
越是拥有越是不满足,人们在拥有了一件新的物品后,会想不断配置与其相适应的物品,以达到心理上平衡,这在心理学叫“配套效应”。
紧张的时候吃点东西
当我们在吃东西的时候,我们的大脑会以为我们是安全的,如果在做一件事之前感觉很紧张,不要去咬指甲或者抽烟了,我们可以试试嚼着口香糖。
咀嚼的动作会给大脑一个“我在吃东西”的信号,大脑紧绷的神经就会渐渐放松下来——哦,你在吃东西,你是安全的。
峰终效应
我们都很容易逃避,为了避免被拒绝,避免更多的争吵,避免争议话题被提起,害怕别人认为自己管得太多、控制欲太强,因而避免了沟通、交流、提出需求、提出不满,于是亲密关系人之间,亲人父母之间,便很容易因为这些逃避渐行渐远。
逃避心理无非是由于对发生负面事件可能性的恐惧,这件事有风险,所以我们会逃避。
这可能是一个人本身的性格,也有可能是习得性的,由于“峰终效应”,我们对一件事的结尾会印象更深,如果每次沟通的尝试都以不欢而散收场,那么久而久之谁也不会去主动沟通了。
想要再重新开始沟通,就需要两个人共同努力去避免负面结果的发生,心平气和地吐露自己的心声,但无论什么关系都是如此,只靠一个人的热情不可能维持得下去,只有另一方也有意识地维护这段关系时,沟通的努力才是有意义的。
没得选反而更满意
你知道吗,往往无法反悔的选择更有可能让人满意。
美国国家调查数据显示,过去人们对无法反悔的婚姻表示了更高的满意度,现在,尽管有了更多的婚姻自由,人们却对他们拥有的婚姻表现出较低的满意度。
不要把目标告诉他人
当你把未实现的目标告诉他人时,大脑会产生一种自己已经达成目标的错觉和满足感,尤其是朋友和他人的提前祝贺,会让你把空谈错认为实践,从而让你松懈努力,更难完成目标。
人们常有一种错觉,以为对外宣布目标,公开做出承诺,朋友会监督我们,父母会给我们打气,我们便会更加努力,但一个遗憾的事实是,除了你自己没人在乎你的目标。
最好的方法是把目标写下来,放在自己时时能看到的地方(比如手机壁纸),制定一个合理详细的计划,按部就班地完成它。
踢猫效应
是指对弱于自己或者等级低于自己的对象发泄不满情绪,而产生的连锁反应,因为猫的五官跟人类女性相似,所以人很容易将缺乏掌控力的愤怒发泄在更弱小、更易掌控的猫身上。
虐猫的人大概率对人类也有潜藏的暴虐倾向。
霍桑效应
霍桑效应是由哈佛大学心理学专家梅奥提出的,指当人们在意识到自己正在被关注或观察的时候,会刻意去改变一些行为或者是言语表达的效应。
在没有熟人的场所,很多人都可能会不修边幅、举止随意,但是一旦这个场所中有熟悉的人或是异性存在,他们就会注意形象,因为他们感觉自己会被关注着,所以会特别注意自己的言行。
逆向合理化
人是相当奇怪的自我合理化机器,这个效应指的是,当一件事你做久了之后,你就会为这件事找到一个合理的原因,以此来证明自己是正确的。
很多时候这效应很麻烦,但我们也可以把它用在正途上,比如说打赏自己喜欢的学习博主,经常分享某个减肥博主的推文,这样一来,就你就会潜移默化地朝着他们的方向去用力,因为这合理地解释了你的行为。
孕妇效应
孕妇效应,又称观察者期待效应,很多孕妇表示怀孕后突然发现大街上孕妇比之前多了,不少孕妇都有类似感受,其实这是因为你的关注点和关注力的原因,给你造成了某种现象或者事物的出现次数变频繁了的认知偏差。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会发现,当我们熟悉了一个人之后,那个人在眼前出现的频率好像变高了,我们认识一个英语单词后,在生活中看见它的次数也变多了,这种现象叫做孕妇效应,其实是一种认知偏差。
习得性无助
是指通过学习形成的一种对现实的无望和无可奈何的行为、心理状态。
当人重复地做一件事情而反复失败或遭到惩罚时,就会开始对这件事绝望、不会再去为之努力,也不再期待改变,这样就产生了习得性无助。
曝光效应
重复地接触他人(甚至只要看到他人照片)通常能增加我们对他们的喜欢程度,而不会导致厌烦,此即曝光效应。
人们总是认为自己喜欢一个人是由于他的外表、人格魅力、社会地位等个人条件,当然这些也都很重要,但往往人们会忽略的是,青春期里自己喜欢的人大概率不是远在教室另一头成绩体育样样棒呆的学习委员,而更有可能是自己的前后左右桌。
研究表明,人们潜意识里倾向于对出现在眼前频率更高的熟悉面孔会更有好感,尽管你们可能从来没说过话,对经常见面但不认识的邻居好感度也会比陌生人更高,前提是,不要过度接触使他厌烦。
物理学
飞轮效应
飞轮效应指为了使静止的飞轮转动起来,一开始你必须使很大的力气,一圈一圈反复地推,每转一圈都很费力,但是每一圈的努力都不会白费,飞轮会转动得越来越快。
当达到一个很高的速度后,使其短时间内停下来所需的的外力也会很大。
人在进入某一新的或陌生的领域的时候,都会经历这一过程。如果要让飞轮转起来不花太大力气,条件是要有足够的坚持,这也意味着得用时间足够来保证。“飞轮效应”让我们看到胜利的曙光,只要我们坚持不懈地推动事业的飞轮,终有一天,它会自己飞快地旋转起来,而无需费多大力气。
生物学
原始汤模型
From 《自私的基因》
一些化学家曾经试图模拟地球在远古时代所具备的化学条件。他们把水、二氧化碳、甲烷、氨气等简单的化合物放入一个烧瓶中,并提供如紫外线或电火花之类的能源——原始时代闪电现象的模拟。
几个星期后,研究人员在里面找到了氨基酸——用以制造蛋白质的原料,而蛋白质是两大类生物分子中的一类。后来,他们又获得了嘌呤和嘧啶,它们是组成遗传分子脱氧核糖核酸(DNA)的原料。
生物学家和化学家认为在大约30亿到40亿年前的海洋。有机物质在某些地方积聚起来,在受到了如太阳紫外线之类的能量之后,他们就结成了大一些的分子。在这些日子里,有机大分子就在这浓稠的汤中自由漂浮。
到了某一刻,一个非凡的分子偶然形成——复制因子。它并不见得是那些分子中最大或最复杂的,但它具有一种特殊的性质——自我复制。这种偶然性非常之小,但即使千年等一回,1亿年中也是有不少次的,况且,这种情况只要发生一次就够了。
这个复制因子现在就叫DNA,碱基间的氢键就是它自我复制的秘诀。碱基间由于氢键,某些碱基对之间能够形成更加稳定的关系。当DNA要复制时,DNA一分为二,当单条的DNA链从附近飘过,附近能够配对的碱基就会自动附着在这条DNA链上,从而形成另一条完整的DNA双螺旋。
现在,一种新的“稳定性”产生了。原来零散的大分子现在被DNA序列所代替,成为新的一种稳定结构,这种稳定结构在海洋中以指数倍扩散。
复制总是会出错的,随着复制错误的产生和扩散,原始汤中充满了由好几个品种的复制因子组成的种群。它们中的一些品种由于内在因素会比其他品种更加稳定,它们要么本身存在的时间较长(长寿),要么能迅速地复制,要么能精准无误地复制。
它们就是我们的缔造者,如果要问是否应该把原始的复制因子称为“有生命的”呢?那么我觉得生命的本质就是复制,而我们也还是一个复制因子。
传播学
媒介即信息
媒介即讯息是指加拿大著名传播学家麦克卢汉在《理解媒介:论人的延伸》(1964年)一书中提出的一种影响广泛的媒介观。
其含义是,媒介本身才是真正有意义的讯息。
我们过去认为是讯息(内容)的传播产生了“效果”——影响我们的思维和行动,但实际上是媒介形式本身在产生“效果”或影响,媒介形式的变革导致我们感知世界的方式和行为发生变革,乃至导致社会结构发生变革。每一种新的媒介都会改变我们过去的思维和行为习惯,“加速并扩大人们的功能”,即新的媒介导致我们在感知、思考与行为上引入了新的“尺度”、新的“速度”和新的“模式”。
例如印刷媒介扩大了人的感知时空特别是空间,但印刷媒介着重强化了视觉感官,它影响了我们的思考,使思想变成线性的、连续的、规则的、序列的和逻辑的,并使思考与感情分离。在人类行为上,印刷媒介隐含了个体化的接受模式,促成了个人价值观念,使人际关系疏离,划分了私人与公共领域以及各种知识学科,并导致等级和专业性的精英文化产生。在社会层面上,印刷媒介使人的感知空间扩展,导致大的民族文化圈连接,由此民族国家产生。
电视媒介又不同,它重新强调几种感官的整合功能:视觉、听觉和触觉,恢复印刷媒介所毁坏的感官比例平衡,它所产生的思维是非线性的、非连续的、重叠或并列的、直觉性的,是类比思维而非因果逻辑思维。电子媒介使社会各种分化的领域在全球层面上从纵向和横向上“内爆”而重新汇聚与混合,同时可能将我们从单个的民族国家变成一个地球村,人类将“重新部落化”。电子媒介由此又重构了人们思维与行为的“尺度、速度、模式”,也重构了时间和空间。
模型爆炸
在多元思维模型中,每个学科都交叉,并在其中各自得到加强。进行综合思维是一种“超常力量”,不仅仅是1+1=2,它会产生的是临界物质爆炸式的巨大能量。
例如,飞轮效应和复利联合起来,强调的是习惯的力量,习惯养成时用飞轮效应,习惯起来了就会收获复利,习惯在我们的生活中时如此重要,对我们的人生会产生很大的影响。
参考
- 《穷查理宝典》· 中信出版社
- 《西方哲学史》·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 《哲学导论——综合原典阅读教程》·世界图书出版公司·第9版
- 《经济学原理》· 曼昆 · 第7版
- 《社会心理学》· 人民邮电出版社 · 第8版
- 生活中有哪些实用的心理学知识? - 王珮嘉的回答 - 知乎
- 五条人:一半艺术家,一半流浪者
- 媒介即讯息 - MBA智库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