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的一件小事,让我开始思考人的比较心理。
在比较中存在
因为特别喜欢《刘擎西方现代思想讲义》,所以写了一篇推荐语发到朋友圈,收到了一个高中同学的以下回复:“你的书评病句迭出,建议先学好遣词造句”。
收到回复,我先好好检查了一下我的句子,发现有个别的笔误,但并没有病句迭出这么大的问题,本着推荐的初衷,我重新修改了语句并添加了一些干货。
但这个回复引起的不悦感,让我一下回到了初高中时期,男性同学之间的语言环境。我出生在重庆下面的一个边角小县,在我的初高中时期,男性同学之间惯用角力来获得成就感。比拼体力——跳远、跳高、摔跤、偶尔打个架等等;语言环境就是斗嘴,侮辱性的词汇是大家的口头禅,以占到他人的便宜为胜,怎样把自己的地位从爸爸说到爷爷再说到高祖就是一个人智力的体现。
这个评论就是这个环境的产物。首先,说病句跌出却不说错在哪里,这就不是一个良好交流的态度和方式,只是为了打压你;之后让回去再学学的说法根本就是侮辱。
笛卡尔的我思故我在,是在笛卡尔苦苦思索之后得出的。但在我那贫穷的小山村,在纯真的孩子之间,在比较中存在才是更贴近生活的,更不加思索的。人一出生就处于社会文化中,整个社会像是一个坐标系,人通过比较得到自己的位置。
人作为生物,生存就是本能,这种本能的体现在社会中就是竞争,当获得了比较优势,就等同于获得了生存优势。但这个推论的前提是社会资源总量有限,将比较导向竞争的是社会资源的稀缺。
互联网上大量的只言片语在人们之间流传,这主要源于传播者的刻意加工和接收者的刻意忽略,他们并不在意你真正说了什么,他们在意的只是你的句子有没有”病句“。这是受到了社会竞争压力的下意识反应。
但是随着贸易的发展和知识型社会的转变,人类社会已经由竞争转变为了合作。贸易让双方都更加富有,分享知识让双方都获得了双份的知识,职业分工让城市成为人类合作的典范示例。
竞争是资源型社会的更优策略,而合作是知识型社会的更优策略。
我相信互联网的本质在于促进更高效的交流与合作,但是大家首先需要克服自己的比较意识和由此带来的自我服务偏见,真诚的交流才能让彼此进步。
喜剧的内核
一直以来,我都是一个喜剧爱好者。《快乐驿站》、《爱笑会议室》、《喜剧人》、《脱口秀》都是我爱看的节目。而最近看到的一篇关于陈佩斯的文章让我发现喜剧的内核好像也和比较有关。
文章提到,陈佩斯和朱时茂的小品《吃面条》是第一个在春晚小品。从第一个小品,陈佩斯经过了三十多年的经验和思考总结,在《大道喜剧院:陈佩斯喜剧表演培训》公开课中发表了他的悲情内核理论。以下是公开课的部分内容:
1 | 喜剧呢,我做了这么三十来年,有很多的经验,我想把我最核心的东西告诉大家,是一个统摄所有喜剧以及统摄人类笑行为的一个最关键的东西。 |
在我看来,这个理论叫差势理论其实更加合理,悲情的范围更大,而差势就已经能够解释现象了,根据奥卡姆剃刀原理,差势理论更合理。陈佩斯总结为悲情内核理论,因为他是站在喜剧演员、喜剧创作者的角度,觉得喜剧是演员通过自我折磨,再取悦于他人,其中蕴含了悲情。
基于这个理论,我想出了一条检验法则。那就是,在看小品也好,相声也好,脱口秀也好,是不是在所有笑点上都有一个愚人。
带着这个检验法则,我重新看了一遍刚刚看过的《脱口秀大会4第五期下》。大部分时间愚人是非常明显的,但有一些是隐式的:
- 梁海源将父母催婚比作磕CP的时候,荒诞感来源于磕CP人的疯狂。
- “你死在家里都没人发现”,是抓住了父母的逻辑漏洞。
- 将反叛结婚嫁接到摇滚的反叛精神之后的表演,将摇滚人低级化,然后演出夸张的效果。
以上,可以算作我对于差势理论在脱口秀上的基本检验,差势理论在这个情景下是成立的。
如果在脱口秀上的笑应该算作嘲笑,那么什么时候我们会真正的发笑,除去礼仪性的笑、伪装的笑,结婚、生子、升职、加薪等等,这些好像都包含了差势。
总结
结合以上两点,我们可能会问,如果我们要克服比较意识,那是不是人就不能发笑了?
《社会心理学》的“自我服务偏见”这一章讲过这个的问题。自我服务意识对人类是有积极的影响的,它会让人感到自信,保持良好的感觉,消减恐惧和抑郁。
但是自我服务意识过度,从而形成偏见就不好了。这种偏见的消极面我们也有很多词语,比如自大、自傲、自负。尤其是一个人自大就会盲目,盲目就会越发自大,从而沉入偏见的螺旋中,所以需要十分的注意和警醒。
综上,比较让我们定位我们的存在,自我服务意识让我们保持积极自信,但是不要陷入了比较中,陷入自我服务的偏见中,学习和合作是一个更优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