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信息论的角度,我们发现传播媒介对传播内容会有所影响,并且能够开始思考 从语言到文字、文字到电视媒体 这其中的意义,对我们的认知和世界观会产生何种影响。
无疑,这一视角对于洞察未来同样有着重大的意义。
摘抄
前言
- 《1984》 和 《美丽新世界》 的对比启示,奥威尔担心我们憎恨的东西会毁掉我们,而威尔逊担心的是,我们将毁于我们热爱的东西。
媒介即隐喻
- 一切公众话语都日渐以娱乐的方式出现,并成为一种文化精神。我们滴政治、宗教、新闻、体育、教育、商业都心甘情愿地成为娱乐至死的物种。(美国总统是好莱坞演员,尼克松的化妆师、给肯尼迪的减肥建议、教士宣传上帝偏爱能让人发笑的人)
- 2300前,柏拉图提出我们会话的形式对于要表达的细想有重大的影响,容易表达出来的思想自然会成为文化的组成部分。
- 会话不仅指语言,也指一切使某个文化中的人民得意交流信息的技巧和技术。在这样的意义上,整个文化就是一次会话,或者更准确的出,是以不同象征方式展开的多次会话的组合。
- 电视上会话的表现形式是形象而不是语言。电视需要的内容和其他媒体截然不同,电视无法表现政治哲学,电视的形式注定了它同政治哲学是水火不相容的。
- 电报使无背景的信息能够快速的跨越空间,使 “今日新闻” 纳入人们的日常生活。“今日新闻” 这种东西纯属技术性的想象之物,准确地说,是一种媒体行为。
- 马歇尔·麦克卢汉¨洧一句著名的警句:”媒介即信息。”
- 媒介即是一类信息的集合,新的工具即是一种新的思维方式。
- “十诫”中禁止以色列人制作任何具体的形象,是将上帝保存在文字中,运用图像是亵渎神祗的表现,这样就防止了新的上帝进入某种文化。
- 钟表把时间从人类的活动中分离开来,并且使人们相信时间是可以以精确而可计量的单位独立存在的。分分秒秒的存在不是上帝的意图,也不是大自然的产物,而是人类运用自己创造出来的机械和自己对话的结果。
- 我们对语言的了解使我们知道,语言结构的差异会导致所谓”世界观”的不同。人们怎样看待时间和空间,怎样理解事物和过程,都会受到语言中的语法特征的重要影响。
- 每一种媒介都为思考、表达思想和抒发情感的方式提供了新的定位,从而创造出独特的话语符号。这就是麦克卢汉所说的”媒介即信息”。但是,他的警句还需要修正,因为,这个表达方式会让人们把信息和隐喻混淆起来。信息是关于这个世界的明确具体的说明,但是我们的媒介,包括那些使会话得以实现的符号,却没有这个功能。它们更像是一种隐喻,用一种隐蔽但有力的暗示来定义现实世界。不管我们是通过言语还是印刷的文字或是电视摄影机来感受这个世界,这种媒介一隐喻的关系为我们将这个世界进行着分类、排序、构建、放大、缩小、着色,并且证明一切存在的理由。
- 随着人们象征性活动的进展,物质现实似乎在成比例地缩小。人们没有直面周遭的事物,而是在不断地和自己对话。他们把自己完全包裹在语言形式、艺术形象、神话象征或宗教仪式之中,以至于不借助人工媒介他们就无法看见或了解任何东西。
- 媒介的独特之处在于,虽然它指导着我们看待和了解事物的方式,但它的这种介入却往往不为人所注意。我们读书、看电视或看手表的时候,对于自己的大脑如何被这些行为所左右并不感兴趣,更别说思考一下书、电视或手表对于我们认识世界有怎样的影响了。
- 有人指出,12世纪眼镜的发明不仅使矫正视力成为可能,而且还暗示了人类可以不必把天赋或缺陷视为最终的命运。
媒介即认识论
- 在这本书里我想展现给大家一个发生在美国的关于媒介一隐喻的巨大变化。首先,我想证明,在印刷机统治.下的美国,话语和现在有很大不同—清晰易懂,严肃而。有理性;其次,我想论证,在电视的统治下,这样的话语是怎样变得无能而荒唐的。
- 认识论是一门有关知识的起源和性质的学问。和本书有关的是认识论对于真理的定义以及这些定义的来源所表现出来的兴趣。在这里,我特别想证明,真理的定义至少有一部分来自传递信息的媒体的性质。
- 书面文字的对象从本质上来说是客观世界,而不是某个个体。书面文字可以长久存在,而口头语言却即刻消失,这就是为什么书面文字比口头语言更接近真理。
- ”口述民法、大学论文引用、苏格拉底时代的修辞“,作者用这些例子想要说明的是,对于真理的认识是同表达方式密切相联的。真理不能、也从来没有,毫无修饰地存在。它必须穿着某种合适的外衣出现,否则就可能得不到承认,这也正说明了”真理”是一种文化偏见。如现代人总是将真理和数量对等起来。
- 有些讲述事实的方法优于其他方法,所以这会对采用这些方法的文化产生健康的影响。
- 尼采说过,任何哲学都是某个阶段生活的哲学。我们还应该加一句,任何认识论都是某个媒介发展阶段的认识论。真理,和时间一样,是人通过他自己发明的交流技术同自己进行对话的产物。
- 在我们的文化中智力常常对应于我们的某种能力上,这种能力大多指的就是使用交流工具的能力。而一种文化的智力就决定于其主要的交流方式。
- 每一种思想的新工具的诞生都会达到某种平衡,有得必有失,虽然这种平衡并不是绝对的。
印刷机统治下的美国
- 随”五月花”号进入美洲的行李中有几本书,其中最重要的是《圣经》和约翰·史密斯的《新英格兰记》。在殖民地时代的早期,每个牧师都会得到l0英镑来启动一个宗教图书馆。
- 有足够的证据表明(大多来自签名),在1640年到l700年之间,马萨诸塞和康涅狄格两个地方的文化普及率达到了89%一95%。
- 美国人不需要印刷自己的书,甚至不需要培养自己的作家。他们从自己的故国原封不动地搬来高深的文学传统。l736年,书商们大事宣传《旁观者》、《闲谈者》和斯梯尔的《卫报》。1738年出现了关于洛克《人类理解论》、蒲柏《荷马史诗》、斯威夫特《一只澡盆的故事》和德莱顿《寓言》的广告。耶鲁大学校长德怀特曾精辟地描写过当时美洲的情况:” 几乎每一种类型、每一种题材的书都已经有人为我们写就。在这方面我们是得天独厚的,因为我们和大英帝国的人说着同一种语言,而且大多数时候能与他们和平相处。和他们之间的贸易关系长期为我们带来大量的书籍,艺术类、科学类以及文学类的书籍,这些书大大地满足了我们的需要。“
- 这种情形产生的一个重要结果就是:殖民地美洲没出现文化贵族。阅读从来没有被视为上等人的活动,印刷品广泛传播在各类人群之中,从而形成了一种没有阶级之分的、生机勃勃的阅读文化。(贫民作家 - 托马斯·潘恩)
- 美洲的第一台印刷机诞生在1638年,属于当时只有两年历史的哈佛大学。最早的印刷机用于印刷时事通讯,通常都是用廉价的纸张。
- 但是到了l7世纪末期,一种本土文学开始起步 —— 报纸。
- 伴随报纸在各殖民地广泛传播的还有各种小册子和大幅印刷品。阿历克西斯·德·托克维尔在他1835年出版的《美国的民主》一书中提到了这个事实:”在美国,各党派之间不是通过写书来反驳对方的观点,而是通过散发小册子,这些小册子以惊人的速度在一天之内迅速传播,而后消失。”
- 在1836年到l890年之间,1.07亿册《麦加菲读本》被分发到各个学校。虽然当时并不提倡阅读小说,美国人仍然表现得如饥似渴。塞缪尔·古德里奇就沃尔特·司各特l814年到l832年之间发表的小说写过这样一段话:”他笔下诞生的任何一部新作在美国产生的轰动更胜于拿破仑的某些战役……每个人都在读他的小说,不论是名人雅士抑或凡夫俗子。”
- 1842年狄更斯访问美国的时候,他所得到的待遇简直可以同现在我们对电视明星、体育明星和迈克尔·杰克逊的崇拜相媲美。
- 19世纪中,演讲厅在美国兴起。
- 所有这些例子都表明,从一开始到19世纪,美国比任何一个社会都痴迷于铅字以及建立在铅字基础上的演讲术。这种情形的造成只有一部分是受新教传统的影响。理查德·霍夫斯塔特提醒我们,美国是一个由知识分子建立的国家,这在现代历史上是罕见的。他写道:”这些开国元勋都是智者、科学家、学养高深之人,他们中的很多人都精于古典学问,善于借助熟知的历史、政治和法律来解决当时紧迫的问题。”这样的人建立起来的社会是不会朝别的方向发展的。
- 从l7世纪到19世纪末,印刷品几乎是人们生活中唯一的消遣。众事务是通过印刷品来组织和表达的,并且这种形式日益成为所有话语的模式、象征和衡量标准。
印刷机统治下的思想
- 我选择林肯和道格拉斯的辩论作为本章的开头,不仅因为他们是19世纪中叶政治话语的杰出典范,同时也因为他们充分证明了印刷术控制话语性质的力量。那时的演讲者和听众都习惯于充满书卷气的演讲。在那种喧闹的社交场所,除了语言,演讲者无所奉献,听众无所期盼;而且,那种语言完全是书面语的风格。
- 在林肯和道格拉斯辩论的时候,美国正处于其辉煌的文学创作的中期。1858年,艾德温·马卡姆6岁,马克·吐温23岁,艾米丽·狄更生28岁,惠特曼湘詹姆斯·拉塞尔·洛威尔39岁,梭罗41岁,麦尔维尔39岁,惠蒂尔湘朗费罗51岁,霍桑钢爱默生分别是54岁和55岁,爱伦·坡则已经辞世9年了。
- 阅读过程能促进理性思维,铅字那种有序排列的、具有逻辑命题的特点,能够培养沃尔特·翁格所说的”对于知识的分析管理能力”。阅读文字意味着要跟随一条思路,这需要读者具有相当强的分类、推理和判断能力。读者要能够发现谎言,明察作者笔头流露的迷惑,分清过于笼统的概括.找出滥用逻辑和常识的地方。同时,读者还要具有评判能力,要对不同的观点进行对比,并且能够举一反三。
- 教派之间的纷争在18世纪是通过论述严谨的说理进行的,到了19世纪则是利用建立大学作为解决矛盾的应急手段。
- 著名的法学教授约伯·泰森提出,一个律师应该熟悉塞涅卡、西塞罗和柏拉图的著作。乔治·沙斯伍德也许是预见到了20世纪法律教育的衰落,早在1854年就指出,单纯阅读法律书籍有害大脑,”如果只拘泥于耳熟能详的专门术语,就会丧失对事物进行宏观全面认识的能力,即使在熟悉的领域里也一样”。
- 1890年,广告里仍然除了文字别无他物,广告被看作是一项严肃而理性的事业,其目的是用文字形式传播信息、发表主张。到l9世纪和20世纪相交的时候,广告商们已不再期待顾客的理性选择。广告成为一种半是心理学、半是美学的学问,理性思维只好移师其他领域了。
躲躲猫的世界(电视的诞生)
- 到19世纪中叶,美国的边境线已经延伸到了太平洋,始于19世纪30年代的基本铁路系统使得人和货物可以在全国范围流动。但是直到40年代,信息的传播还是无法超过信息传播者行进的速度,准确地说,无法超过火车的速度,更准确一点说,只能达到每小时35英里的速度。
- 塞缪尔·F.B.莫尔斯的电报消除了州际界线,消灭了地区概念,把整个美国纳入了同一个信息网络,从而使统一美国话语成为可能。
- 电报对于印刷术统治下的话语定义进行了三路进攻,遭到攻击后的话语内容无聊,表现无力,形式散乱。之所以会这样,是因为电报使脱离语境的信息合法化,也就是说,信息的价值不再取决于其在社会和政治对策和行动所起的作用,而是取决于它是否新奇有趣。电报把信息垄成了一种商品,一种可以置用处或意义于不顾而进行买喜的东西。
- 不久之后,报纸的财富不再取决于新闻的质量或用途,而是取决于这些新闻来源地的遥远程度和获取的速度。
- 柯勒律治决于”到处是水却没有一滴水可以喝”的著名诗句,也许很能代表这个失去语境的信息环境:在信息的海洋里,却找不到一点有用的信息。
- 不管是在口头文化还是在印刷术文化中,信息的重要性都在于它可能促成某种行动。但是,由于电报的发明,再加上后来其他技术的发展,信息和行动之间的关系变得抽象而疏远起来了。在人类历史上,人们第一次面对信息过剩的问题,这意味着与此同时人们将面对丧失社会和政治活动能力的问题。
- 在电报时代之前,信息一行动比基本是平衡的,所以大多数人都有一种能够控制他们生活中突发事件的感觉。
- 电报的主要力量来自它传播信息的能力,而不是收集信息、解释信息或分析信息。在这方面,电报和印刷术截然相反。例如,书籍就是收集、细察和组织分析信息观点的绝好容器。写书、读书、讨论书的内容、判断书的价值(包括书的版面安排),都是需要花费大量时间的。
- 电报引入的这种公众对话形式有着鲜明的特征:其语言是新闻标题的语言—耸人听闻、结构零散、没有特别的目标受众。”了解”并不意味着人们能够”理解”事实的言下之意、背景知识和与其他事实的关联。电报式话语不允许人们进行历史的回顾,也不鼓励深入的分析。对于电报来说,智力就是知道很多事情,而不是理解它们。
- 摄影是一种只描述特例的语言,在摄影中,构成图像的语言是具体的。摄影无法提供给我们关于这个世界的观点和概念,其本身无法再现无形的、遥远的、内在的和抽象的一切。照片把世界表现为一个物体,而语言则把世界表现为一个概念。
- 以照片为中心的这些图像不仅仅满足于对语言起到一个补充的作用,而且试图要替代语言诠释、理解和验证现实的功能。
- 照片为”今日新闻”创造了一个表面的语境,而”今日新闻”反过来又为照片提供了语境。
- 过去人们是为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而搜寻信息,现在是为了让无用的信息派上用场而制造问题。纵横字谜、鸡尾酒会、”欢乐问答”就是这样的一种伪语境。伪语境的作用是为了让脱离生活、毫无关联的信息获得一种表面的用处。
- 电视为电报和摄影术提供了最有力的表现形式,把图像和瞬息时刻的结合发挥到了危险的完美境界,而且进入了千家万户。
- 电视在很多方面也以一种微妙的方式充当着指挥中心。例如,我们对于其他媒介的使用在很大程度上受到电视的影响。通过电视,我们才知道自己应该使用什么电话设备、看什么电影、读什么书、买什么磁带和杂志、听什么广播节目。
- 电视的认识论已经悄无声息地进入了我们的生活,它建立起来的躲躲猫世界在我们眼里已经不再显得陌生。我们的文化对于电视认识论的适应非常彻底,我们已经完全接受了电视对于真理、知识和现实的定义。
娱乐业时代
- 马歇尔·麦克卢汉所说的”后视镜”思维:认为一种新媒介只是旧媒介的延伸和扩展,如汽车只是速度更快的马,电灯是功率更大的蜡烛。在我们讨论的这个问题中,这种人犯的错误就是完全误解了电视如何重新定义公众话语的意义。
- 除了娱乐业没有其他行业。
好···现在(新闻、广播)
- 在电视上,几乎每半个小时就是一档独立的节目,在内容、背景和情绪上都同前后的节目毫无关系。
- 在这里,我们看见的不仅是零散不全的新闻,而且是没有背景、没有结果、没有价值、没有任何严肃性的新闻,也就是说,新闻成了纯粹的娱乐。
- 广播本身的特点使它非常适合传播理性而复杂的语言。但是,除了注意到广播已经完全被音乐俘虏外,我们还发现了一个让人心寒的事实:广播给予我们的语言日渐显得原始凌乱,很多时候只是为了引起本能的反应。
走向伯利恒(宗教)
- 第一个结论是,在电视上,宗教和其他任何东西一样,被明白无误地表现为一种娱乐形式。在这里,宗教不再是具有历史感的深刻而神圣的人类活动,没有仪式,没有教义,没有传统,没有神学,更重要的是,没有精神的超脱。在这些节目中,传教士是头号人物,上帝只能充当配角。
- 第二个结论是,宗教之所以成为娱乐是由电视本身的倾向决定的,而不是因为这些所谓的电视传教士存在缺陷。
- 不是所有的话语形式都能够从一种媒介转换成另一种媒介的。很多散文可以成功地从一种语言翻译成另一种语言,但我们知道诗歌很难做到这一点。
- 电视本身的几个特点以及它的周围环境,使得真正的宗教体验无法实现。首先,我们无法神化电视节目播出的空间。任何传统的宗教仪式都要求,举行仪式的地方要具有某种程度的神圣性。教堂被设计成一个举行仪式的地方,所以几乎所有出现在那里的东西都具有宗教的氛围。而,我们都不会改变在自己的客厅、卧室或厨房里进行的活动。我们吃东西、聊天、上厕所、做俯卧撑或做看动画片时习惯做的任何事情。
- 观众随时都会意识到,只要轻轻按一下遥控器,宗教节目就会马上变成完全不同的世俗节目—曲棍球比赛、广告、卡通片。
- 全国宗教节目主持人协会的执行主席总结了电视传教士的不成文规则:”只有给观众他们想要的东西,你才可以得到市场占有率。”不论是释迦牟尼、摩西、耶稣还是穆罕默德、路德,从来没有哪个伟大的宗教领袖会给人们他们想要的东西,他们给的是人们应该具备的东西。但是,电视只能给予观众他们想要的,电视是”客户友好”型的。
伸出你的手投上一票(政治与电视广告)
- 如果政治真的像娱乐业,那么它的目的就不是追求一目了然、公正诚实和超越平凡,而是要做到看上去像这样。
- 电视广告的对象不是产品的品质,而是那些产品消费者的品质。电影明星、著名运动员、宁静的湖水、悠闲的垂钓、幽雅的晚餐、浪漫的插曲、快乐的家庭准备行装去乡间野餐—所有这些都丝毫没有提及要出售的产品。
- 因为电视广告是我们这个社会中最多产的一种公众交流手段,美国人不可避免地要接受电视广告的哲学。所谓”接受”,是指我们已经把电视广告当作一种普通而合理的话语方式;所谓”哲学”,是指电视广告关于交流的性质已经形成了与其他媒介(尤其是印刷文字)相左的独特观点。
- 也就是说,我们会把电视广告中传递或强化的一些涉及政治的观点视为常理。例如,一个已经看过百万条广告的观众可能会认为,所有的政治问题都可以或应该通过简单的方式得到快速的解决;复杂的语言无法让人信任,戏剧的表达方式适用于所有问题;争论让人反胃,而且只能让人心生疑惑。这样的观众也许还认为,没有必要在政治和其他社会生活形式之间划定一条界线。电视广告可以用运动员、演员、音乐家、小说家、科学家或伯爵夫人为他们根本不了解的产品代言,电视广告也让政治家们得以摆脱自己有限的一点专业知识。政治人物可以随时随地地做任何事而不会让人觉得行为古怪、狂妄自大或不合时宜。
教学是一种娱乐活动
- 通过这一系列的研究,我们没有发现观看电视可以有效地提高学习效果,电视在培养深层次的、具有推论性的思维方面明显不如铅字。
赫胥黎的警告
- 为我们提供纯粹的娱乐是电视最大的好处,它最糟糕的用处是它企图涉足严肃的话语模式—新闻、政治、科学、教育、商业和宗教—然后给它们换上娱乐的包装
反思
从文字到语言,对人们有哪些改变?
- 书写带来了一次知觉的革命:眼睛代替了耳朵而成为语言加工的器官。
- 书面文字使思想能够方便地接受他人持续而严格的审察。书面形式把语言凝固下来,并由此诞生了语法家、逻辑家、修辞学家、历史学家和科学家—所有这些人都需要把语言放在眼前才能看清它的意思,找出它的错误,明白它的启示。
- 文字使得思想或者凭证得以保存,对于立法而言,无疑有重大的影响,谚语式法律显然不够公平公正。这种便利同样也会减少大脑的记忆负担。
从文字到电视媒体,意味着什么?
- 电视媒体不是文字的延伸,而是电报和新闻的延伸。
- 文字的输入依赖大脑想象和逻辑思考,而电视媒体则依赖图像的输入。
- 电视节目的安排提供了大量没有片段的、无背景的、浅显的内容。
从电视媒体到网络媒体,意味着什么?
- 从传播内容上来看,网络媒体即可以是文字的延伸,也可以是视频媒体以及各种其它信息的延伸。
- 对于网络媒体的兴起,文字及其它信息明显对比电视媒体明显是获益更多的,基于这种便利,大大的降低了人们获取信息的成本,提高了获取信息的速度。即时通讯、网银快速转账、手机炒股等应用就是基于这种便利。
- 更值得一提的是移动网络媒体。从传播内容上来看,2G/3G时代还是以文字和少量的图片为主,4G时代则得以承载丰富的媒体应用。也是为何抖音、快手等网络视频平台可以兴起的原因。
图书在版编目(CIP)数据
娱乐至死/(美)波兹曼著;章艳译. ——北京: 中信出版社, 2015.5
书名原文: Amusing Ourselves to Death